冬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随着气温的降低,流感病毒开始活跃起来。冬季,我们更需要加强对流感的防范意识,了解流感的相关知识,以便在其来袭时能够顺利“接招”。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下流感这个疾病。
01. 流感是什么?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influnenza)的简称,属于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丙类传染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02. 流感有哪些症状?
流感患者可以表现为发热(甚至≥39℃的高热)、咳嗽、肌肉和关节酸痛、力,头痛、咽痛、鼻塞以及结膜充血等症状。 小朋友或老人得流感后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精神状态变差等。严重者也可能导致肺炎、心肌炎、脑炎,甚至多器官衰竭。
03. 流感如何传播?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流感病毒既能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直接感染,又能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而接触感染。此外,病毒还能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传播。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机构等人群密集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感染后通常有1—3天的潜伏期。
04. 流感在什么季节好发?
流感并非只在寒冷的秋冬季节好发,而是一年四季都存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流感在不同地区的流行高峰也不完全相同。
05. 哪些人容易得流感?
人群普遍易感。其中,5岁以下儿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哮喘、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06. 流感与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
二者均由病毒感染引起。普通感冒的病原很多,90%以上为病毒感染,包括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等等;其次是细菌和非典型病原体等。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包括甲、乙、丙、丁四种类型,一般是甲、乙型病毒引起感染流行,其中甲型流感较为常见,而其他类型的流感病毒感染多为散发。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的发病季节性更明显,传染能力更强,症状更重,甚至可能会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以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在高危人群存在一定致死风险。
07. 流感如何诊断?
流感的确诊依赖明确的病原学发现: (1)病毒核酸检测:以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支气管灌洗液、痰)中的流感病毒核酸,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且能区分病毒类型和亚型。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胶体金或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病毒抗原。此法耗时短,但敏感度低于核酸检测,可能出现假阴性。 (3)病毒抗体检测:检测血清中流感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动态检测的IgG抗体水平、恢复期比急性期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 (4)病毒分离培养: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流感病毒。在流感流行季节,流感样病例快速抗原检测和免疫荧光法抗体检测阴性的患者建议也作病毒分离。
08. 得了流感怎么办?
流感属于自限性疾病,在发病3—5天后症状会逐渐缓解并消退。 出现流感症状后,如果一般情况尚可,可以居家观察,适量多饮水,健康饮食,保证睡眠;要注意室内通风,与家人保持距离,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住口鼻;外出时戴好口罩。 如果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5℃,伴有头痛、全身酸痛、精神萎靡、呕吐腹泻等症状,则需要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09. 日常如何预防流感?
(1) 流感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飞沫传播,因此预防流感最主要是防飞沫,咳嗽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 (2)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 (3) 保持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 (4) 居住环境勤通风,避免近距离接触有流感样症状的患者,流感流行季节少去人群聚集场所。 (5) 出现流感样症状后,应居家观察,不带病上班、上课。 (6) 去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10. 要不要接种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由于流感病毒会变异,因此流感疫苗的成分也会每年有所调整。 由于全国各地的流感高峰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和范围并不一致;且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后,通常需要2至4周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而保护力基本上可维持6至8个月,所以建议大家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提早预防;尤其是推荐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6月龄以上的婴幼儿和儿童、孕妇和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只要没有接种禁忌(如正在发热、正处于急性疾病发作期等),都可以及时向当地社区卫生(健康)服务中心接种门诊咨询接种。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了解了流感的相关知识,我们就能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和预防流感。让我们抛开恐慌,用健康和活力迎接春天的到来吧!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