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天地 » 先进典型 » 全省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党员主要事迹汇报

全省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党员主要事迹汇报

发布时间:2017-03-22   来源: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青海省肿瘤医院)   浏览:14352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成为我毕生追求。热爱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刻苦钻研业务,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深受病人的欢迎。先后在兰大二院、兰州军区总院、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进修学习骨科专业,在此期间发表论文多篇。“春色入帘全不觉,危重病域探幽径”成为我人生的真实写照。2010年我调入青海省肿瘤医院,专业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很快将上海进修关节镜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效果,得到患者肯定;开展胸腰椎骨折、椎管狭窄减压、腰椎不稳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全膝、髋关节置换术等四级骨科手术,积极开展各种新技术及新项目,开展各类骨科手术,术前认真讨论,术中精心操作,以保证手术成功,术后总结经验。负责科室内查房、讲课、科研以及带教工作,发挥科室内业务带头作用,同时为本院肾病内科透析中心提供“动、静脉造瘘”技术。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善待每一位患者,无误诊误治以及医疗事故。两次参加北京平谷医院关节镜手把手培训班。医学发展突飞猛进,光靠原有的医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紧张的工作同时,我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及理论水平,通过购买及订阅大量业务杂志及书刊,利用网络平台,学习有关骨科新知识,了解国内外骨科领域新动态,掌握手术技巧,经常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学术会议,聆听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2013年9月,分别聘请为青海省医学会预防接种反应鉴定专家库成员、青海省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2016年被聘为中国修复重外科专业委员会骨肿瘤专业组委员。2011年被聘为骨科副主任,聘任期间,在医院领导、相关科室同仁的关心、支持下,首先,经过我们全体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协助科主任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其次,积极加强人才培养和建设:选派本科医务人员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医院骨肿瘤科、上海东方医院进修、学习,积极组织骨科医师外出学术会议,全面提高骨科业务技术水平。

第三,全面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为了适应人民群众对人身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全科定期组织全员认真学习各级医疗文件各种医疗法规,认真学习院部文件和各种会议精神,加强全员素质教育,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规范医疗行为,特别是严格执行抗菌素合理应用规范,组织医师学习并参加院部组织的考核。

第四,加强骨科门诊工作:全年骨科门诊继续实施全年无假日门诊。每周一至周六每天开设骨科诊室,并每天安排一名骨科副主任医师出诊,切实加强骨科门诊工作,骨科门诊在节假日全天开放,从而方便了群众就诊。

第五,为了响应卫生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的号召,开展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质量。“包床到护”已不再流于形式,而真正体现了内涵,真正做到护士人人有床管,病人人人有护管,重视健康宣教和功能锻炼指导,责任护士全程指导,改善医护关系。

作为一名党员,服从组织按排,2015年10月8日由医院组织选派,到乐都区李家乡民族村任扶贫第一书记,经过精准扶贫工作培训及文件学习,开展驻村工作,为进一步核实、推动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驻村工作严格按照规定步骤和时间节点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深入群众,了解村情,理清驻村工作思路。积极与本单位及乡党委加强联系,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该同志很快便进入角色,投入工作,深入该村农户家进行调查摸底,采取走访、查看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迅速掌握了民族村基本情况。民族村位于李家乡脑山地区,距离乐都区县城35公里,距乡政府3公里,气候较暖,雨量少、偏干旱,海拔在3000米左右,耕地面积1619亩,退耕地601亩。全村4社,共198户,总人口748口,劳动力人数385人,少数民族9户,43人,五保户5人,优扶对象1人,党员33人,其中女党员8人,残疾人15人,其中重度残疾人9人,2014年已脱贫13户,44人,2015年脱贫14户55人,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4200元。本村教学点1处,学龄前儿童13人,一年级3人,二年级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大学生5人,其中本科2人,专科3人。交通及为不利,村庄道路尚未硬化到户。农电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广播电视拥有率90%,有30%的农户是黑白电视机,4社40多户移动通讯不畅,村级文化设施欠缺,村级活动场所79.2平方米,医务室24平方米。无群众休闲、娱乐、学习活动场所,社会治安较好。主要以种植业、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养殖业为辅。年总收入中,农作物收入占38.6%,劳务输出收入占40.2%,畜牧业收入占4.5%,其它收入16.7%。农作物主要以小麦、洋芋、油菜为主,种植洋芋面积550亩,油菜播种面积660亩,小麦270亩,青稞、燕麦139亩。2016年已精准识别的70户221人,按照贫困原因分为:因病、因学、因残、因灾、缺劳动力、缺技术、缺资金。在调查走访摸底中,发现工作难度及需解决问题:1、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落后,处于靠天吃饭状态,缺水成为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缺水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增加种植成本,缺乏专业人士给予种植技术指导,产业转型有转型失败的潜在风险。2、项目实际操作过程中,尚有较多难以落地因素,部分贫困人员进取心不足,缺乏自觉改变落后面貌的积极性,主动性,思想意识还停留在等、靠、要阶段,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种植在开始阶段无法规模化。3、职业技能培训需进一步加强和拓展,但培训项目狭窄,实用性项目少,无帮扶性项目,难以寻求相关专业技术部门,专业人士进行技能培训。4、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中仍然存在申请难、实施难,手续繁琐,不被重视,审批落实滞后的现象。因此,该同志深入农户家里和田间地头,深入开展调研,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找出当前干部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确立了帮助驻点村理清发展思路:一是抓根本、保稳定。紧紧围绕村两委工作,加强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促进固本强基工程,进一步保障全村的综治维稳工作,引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抓重点、促建设。三是努力壮大村党支部党员队伍。努力推进民心工程的实施,

在建档立卡工作中,按照识别要求,通过“五比五看”,把握脱贫的六个标准,八个审核关,按照“三严禁、十个不准”要求进行筛选,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核查工作,但资料并不完善,需要补充住房影像图片、学生证、残疾证等照片,重新录入,此时,大部分人员已外出打工,学生返校,家中无人,给取证工作带来及大困难,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该同志不怕危险采取爬墙、上房、大门间隙、利用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取证,由于工作量大,常常加班加点至深夜。为了民族村养殖业建设项目及早施实,再次走访70户精准扶贫户,分析、掌握每户养殖业建设项目,拜访养殖大户,了解牛、羊、猪的价格,每头牛、羊、猪需要多少面积舍圈,建设每平米舍圈需要资金多少,每头牛、羊、猪一年需要多少饲料,每公斤饲料多少钱等,最终确定养羊14户,扶持135只,养牛24户,109头,养猪12户,85头,并报上级部门论证,已通过。

针对民族村道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现象,又缺泛资金、村委办公条件差的情况,该同志及时上报乡政府、区交通局,立项目,找资金,同时联系我单位,我院高度重视,柴多院长带领20多名专家,携带大米、茶叶等慰问品来民族村走访慰问,为残疾人发放轮椅2台,并带心电图、B超、血糖仪等医疗设备,开展免费医疗、健康知识宣传及疾病预防等活动,免费发放药品,对55岁以上老人进行免费体检(折合人民币5000元),筛选重病人6名,承诺到我院住院免费治疗,切实为村民做实事,并帮扶现金30000元,用于村级道路基础建设,赠送电脑及打复印、扫描一体机各一台(人民币5200元),改善村委办公条件。经过多方努力,村级道路硬化建设正在实施中,资金筹集基本到位。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该同志密切联系民族村实际,充分发挥个人优势,致力于加强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致力于改善民生,增加农民收入,认真当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通过努力,民族村党支部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巩固,党员的宗旨意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各项工作有了很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