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普健康 » 【世界卵巢癌日】卵巢癌:威胁女性健康的“沉默杀手”

【世界卵巢癌日】卵巢癌:威胁女性健康的“沉默杀手”

发布时间:2022-05-10   来源: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青海省肿瘤医院)   浏览:8719

       每年5月8日是“世界卵巢癌日(World Ovarian Cancer Day,WOCD)”,由世界卵巢癌联盟于2013年发起并设立,旨在推进公众对卵巢癌的了解,增强患者的抗癌信心,呼吁社会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爱护。2022年5月8日,是第10个“世界卵巢癌日”。

640 (6).png

卵巢癌为什么是“沉默的杀手”?

       卵巢是女性性腺,能产生并排出卵子,并分泌性激素,在生育、维持女性特征及健康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但作为女性健康杀手的卵巢癌,却困扰着无数家庭。目前,我国卵巢癌年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第 3 位,每年新发病例约 5.21 万例。其复发率和死亡率位于妇科恶性肿瘤之首,超 7 成患者在 3 年内复发,5 年生存率仅 39%,平均年死亡病例数约 2.25 万例,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因此,卵巢癌素有“妇癌之王”的称号,亦有“沉默杀手”之称。

卵巢癌有哪些症状?

       1. 卵巢癌发病隐匿,早期症状并不明显。

       2. 晚期主要症状包括腹胀、腹痛、腹腔积液、纳差、易饱腹感等,如累及膀胱、肠道还会出现尿频、尿急、排便习惯改变等,部分患者有消瘦、贫血等恶病质表现。功能性肿瘤还会出现月经不规则或绝经后出血。

日常生活中出现持续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腹部肿块以及胃肠道反应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哪些方式可预防或筛查卵巢癌?

       1.目前卵巢癌尚无有效的筛查措施,可用的筛查手段包括查血CA-125、妇科超声检查或二者联合筛查。

       2.口服避孕药可以降低Ⅰ型及Ⅱ型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对携带突变型BRCA1及BRCA2的患者使用也是安全的。
       3.输卵管结扎术可降低普通人群及高危人群卵巢癌的发病风险。

       4.对于有高危家族史的女性,推荐进行基因检测,有BRCA基因突变的女性建议在完成生育计划后可预防性行双侧输卵管和卵巢切除术,以预防卵巢癌的发生。

       5.使用输卵管切除术作为绝育手术,或在子宫切除术等其他盆腔手术中预防性行输卵管切除术,可以降低卵巢癌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
       6.目前没有任何措施能够确实预防卵巢癌。日常生活中除了做到均衡饮食、远离肥胖、避免熬夜、适当运动、保持好心情、不滥用激素类药物及滋补品、适龄结婚并生育、推荐母乳喂养之外,做到定期检查也是早诊早治最关键的一步。

哪些人更易患卵巢癌?

       卵巢恶性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较多,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好发年龄不同,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20岁);交界性肿瘤好发于30~40岁左右的女性;卵巢上皮性癌是最常见的卵巢癌类型,常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对于卵巢上皮性癌,高危因素包括未育、未产、初潮过早、绝经过晚、不哺乳或使用促排卵药物等,还有部分卵巢癌具有家族遗传性,近亲属中有罹患乳腺癌、卵巢癌、输卵管癌或腹膜癌等的女性,发生卵巢癌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

得了卵巢癌怎么办?

       卵巢癌患者70%发现时即为晚期阶段,评估后可完全切除肉眼病灶的患者需行经腹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给予化疗;评估后无法完全切除肉眼病灶的患者,需先行3~4周期新辅助化疗,评估后再行经腹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给予化疗。而对于偶然发现的早期患者,可行卵巢癌分期手术,术后给予化疗。约70%患者在术后3年出现复发,复发后可根据评估情况选择二次手术或化疗。

       随着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新型药物的出现,卵巢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较前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正规医院接受医生规范的全程管理,对卵巢癌预后改善至关重要。

       此外,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新型抗肿瘤药物也会对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帮助。

得了卵巢癌,还能生孩子吗?

      术后辅助化疗是上皮性卵巢癌的重要治疗措施,对于接受了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卵巢癌患者更是如此。其中IA或者IB期、组织分化好的低危患者术后可不化疗,但需要定期到门诊复查。而IA或者IB期、组织分化不好(如中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高级别浆液性腺癌),IC期及以上的患者均需要进行术后辅助化疗,并且应尽量选择生殖器官毒性低、对卵巢功能影响小的化疗药物。

       而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对化疗比较敏感,绝大部分患者均需接受术后辅助化疗。
       因此,术后尽早妊娠是否增加复发风险、延迟妊娠对妊娠结局是否存在负面影响、生育后是否有必要再行手术切除子宫卵巢等问题尚无专家共识,需要进一步研究。当卵巢癌患者有此需求时,需与主治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待医生全面评估后再做决定。